飲用水處理技術的前世今生
水是生命之源,占人體成分的70%??茖W研究表明,成年人平均每天需水量超過2500毫升??梢哉f,水質是健康的基本保障。
打開水龍頭,自來水慢慢流出。在享受現代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隨行使用的自來水經歷了什么過程,從河流、湖泊和海洋流入千家萬戶。有時候流出的水像牛奶一樣白,里面有很多氣泡,散發出消毒水的味道,需要幾分鐘才能恢復清澈。這些現象是如何形成的?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如何區分水質。
來自農村的朋友可能知道以前沒有自來水。家里有一個大水箱。我父親斜著身體,扁擔吱吱作響。他從池塘里提水回家。倒入水箱后,在水箱底部播放明礬一段時間。這是農村地區最原始的水處理工藝。
后來,我們發現水箱集中在一起,由專人打明礬,效率更高。因此,水箱越來越大,成為水廠,更高效的藥物逐漸取代明礬。
目前大多數水廠采用的方法是從水源地抽水進水廠統一消毒、沉淀、過濾,最后泵送到用戶家中。
深水處理主要有以下方法:粒狀活性炭吸附法、臭氧-粒狀活性炭組合法或生物活性炭法、化學氧化法、光化學氧化法、超聲波-紫外線組合法等物理化學氧化法、膜過濾法等。在上述方法中,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活性炭組合法已被用于生產,廣泛應用于歐洲國家,中國也有一些水廠。
生產實踐表明,使用臭氧活性炭聯合技術去除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是非常有效的,但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成本較高,因此我國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同濟大學嚴旭世教授在光化學氧化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超聲紫外線聯合使用也開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些技術在城市水廠難以應用,應用于小型飲用水凈化裝置。超濾法和納米過濾法也有應用前景,但不能去除水中的中小分子有機質,納米過濾器和超濾裝置的成本和運行成本較高。
綜上所述,上述預處理和深度處理方法的基本作用原理無非是吸附、氧化、生物降解、膜過濾等四種作用,即:或利用吸附劑的吸附能力去除水中的有機物;或利用氧化劑和物理化學氧化法的強氧化能力分解有機物;或使用生物氧化法降解有機物;或通過膜過濾法過濾大分子有機物。有時這兩種功能可以同時發揮作用。例如,臭氧活性炭的組合技術在氧化和吸附方面起著兩種作用。微生物在顆粒狀活性炭上繁殖,并具有生物降解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污染水源的飲用水預處理和深度處理一直受到廣泛關注,一些技術或方法目前正處于研發階段。不同方法的組合應用往往會達到協同效果,因此近年來,水處理技術人員經常采用兩種以上的方法來滿足不同原水水質和水質處理的要求。